如何区分日语中寿司的三种写法:寿司、鮨、鮓

日语中的寿司,用平假名可写成「すし」,对应的汉字有三个:「寿司、鮨、鮓」,其中「寿司」最为常见。

这篇文章将探究三个汉字背后的涵义,并解释它们之间的区别。

关于日语汉字和假名的起源可以参考这篇文章:一文读懂日语汉字、平假名和片假名的起源

「寿司」的起源和历史

寿司拥有悠久的历史,据说起源于公元前4世纪左右的东南亚山地民族,他们把煮熟的米和鱼一起腌渍,利用米饭的发酵来保存河鱼。

这种技术随着水稻栽培技术在奈良时代(710年-794年)从中国传到日本。

奈良时代的寿司是用甜醋调味的米饭,加上鲇鱼和鳜鱼等河鱼腌制一个晚上,称作「腌制寿司」(なれずし),是一种保存食品。

在江户时代(1603年-1868年)末期,江户(东京)的街头小吃摊贩创建了「握寿司」,就是在醋饭上加上鱼类。因为使用的是东京湾捕捞的鱼类和海苔,所以叫做「江户前寿司」。

1923年关东大地震后,受灾的东京寿司师傅返回家乡,「握寿司」才在日本全国传播开来。

「すし」的词源

「すし」的词源被认为来自意为「酸」的「酸し(すし)」一词,指通过腌渍鱼类制成的自然发酵的食品。

另一个说法是它来源于「酢飯(すめし)」,也就是「拌酢的米饭」,「め」被省略后变成了「すし」。

「寿司」「鮨」「鮓」的区别

表示「すし」的汉字有「鮓」、「鮨」和「寿司」。

「鮓」和「鮨」这两个汉字最古老,始于两千多年前的中国。

「鮓」最古老,表示腌渍鱼类后利用米进行乳酸发酵。

「鮨」次之,表示「鱼的咸腌」。

然而,随着时代发展,「鮓」和「鮨」逐渐混同,当它们传到日本时,两者都表示将米和鱼合在一起的「すし」。

但「鮓」字多表示发酵的「熟鮓(なれずし)」、「鮒鮓(ふなずし)」、「鯖鮓(さばずし)」等。

而「鮨」字多表示未发酵的「握り鮨」、「押し鮨」等。

现在最常用的「寿司」,则是始于江户时代,是「すし」的假借字。

不过,还有一个说法是源自祝寿词:「寿(ことぶき)司(つかさどる)」,有祝福长寿之意,。

此外,「鮓」和「鮨」本意是将米和鱼合在一起的「すし」,所以常用于以鱼类为料的寿司店。

而「寿司」作为假借字,可以用于肉类或蛋类料理的寿司店,也广泛用于「巻き寿司、ちらし寿司、いなり寿司」等。

总结

综上所述,「鮓」、「鮨」、「寿司」三个汉字的区别如下:

最初表示腌渍河鱼与米食的发酵保存食品,现在主要表示使用发酵材料的「すし」。
最初表示鱼的咸腌,现在主要表示不经发酵的江户前式「すし」。
寿司 江户时代创造的假借字,现在是最通用的表示「すし」的汉字。

平时我们可能不太在意「すし」写成哪个汉字,但仔细区分后,从选用的汉字可以看出店家的讲究。

有时「鯖鮓」可能会写成「鯖寿司」,「鮒鮓」写成「鮒鮨」,因为这些汉字在实际使用中已经混同,所以并不算错误。

总而言之,这三个汉字都可表示「すし」,具体选用哪个字,要根据上下文而定。